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解码 > 正文

智“汇”中关村 纵论大趋势

  焦点访谈:智“汇”中关村 纵论大趋势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5月25日到30日,2023中关村论坛在中国北京举办。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从2021年开始,中关村论坛正式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本届论坛,一批国际前沿技术,甚至颠覆性技术纷纷亮相。

  中关村论坛的永久主题是“创新与发展”,2023年度主题是“开放合作·共享未来”。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者。包括16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英国等5个国家工程院院长及非洲科学院院长在内的50多名外籍顶尖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

  每一届中关村论坛都是一场科技盛宴。本届论坛集中展示了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前沿科技云集,创新智慧闪耀。

  本届论坛展出的国际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令人瞩目。脑科学研究是国际上科技发达国家争夺的前沿高地。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展区,一块类似于琥珀的展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个小小展品的背后,承载的是一项什么样的前沿科技?记者来到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瑚:“这是用我们实验室所独有的透明化技术,把一只完整的带着皮肤、肌肉、骨头,以及所有内脏器官的完整成体小鼠处理成透明的,但是它身体内部所有神经信号都完整保留下来了。”

  这项透明化技术,为我们揭开的是一个既熟悉而又神秘的领域。

  赵瑚:“分辨率大概是千分之一毫米,红色是神经,神经束在身体各个结构里面穿行,每一个神经元跟其他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互相连接。我们就是绘制脑连接图谱,这就是整个巨大项目的终极目的。”

  脑和神经是最精密复杂的结构,每一个神经元都有很多触角来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息。绘制完整的大脑与神经链接图谱,会让我们了解相关疾病的潜在的靶点,进而找到合适的治疗办法。本届论坛现场展示的脑机接口、柔性神经流苏电极等等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罗敏敏:“脑机接口技术也是全球的科技竞争高地,我们通过整合各个研究所研究方向,包括材料、电子、工程、数学、生物学以及临床,整合各个单位的优势,开发出完善的脑机接口系统,尽快推向临床。”

  在医学临床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等疾病的病灶,开展有的放矢的治疗,在未来,为人工智能提供变革性的技术支持。这已经不是科幻,是可预见的未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蒸汽机的出现、电力的出现、计算机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国家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成为领先全球的领头羊,他们得益于颠覆性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巨额红利。量子科技、脑科学、人工智能,现在就处在重大颠覆技术出现之前的前夜。”

  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联合中科院等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十年来,在北京市政府主导下,由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科研力量组团搞科研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强强联合,加速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在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本届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再次强调中关村要持续推进先行先试改革。

  赵弘:“中关村起源于改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改革,产生了一大批制度性成果,并且向全国复制和推广。”

  北京市科委主任、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资源所在也就是责任所在。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通过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建立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十年来的先行先试,硕果累累。本届中关村论坛,不仅有烧脑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更有一大批贴近我们的生活和未来的科技成果,其中,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绿色双碳等等都备受关注。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展馆里一个小小的工艺品,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什么样的机器可以雕刻出精致的羽毛球拍?记者找到了参展单位中关村精雕智造。

  北京中关村精雕智造科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杨锰:“一个是识别,给机床安上了一双眼睛,能知道鸡蛋长什么样子;另外一个就是要求机床精度和稳定性非常高,保证鸡蛋永远刻不烂、刻不破。”

  一台有着敏锐“眼睛”、精度极高的设备是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是世界上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技术,主要应用于相模具、医疗、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三年前,我国90%还都依赖进口,是一项真正的“卡脖子”技术。

  杨锰:“中国的机床要想走向世界,必须重视基础研发,才能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从软件、控制、机械结构、制造,北京精雕历年以来非常重视基础研发,每年将8%以上的收入投入基础研发。”

  这些年,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北京精雕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如今已经成为全球精密机床产业链条最全的一家企业,每年都以5个以上的产品迭代速度推向市场。受益于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舍得投入,见到了成效,形成了“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

  科技正在创造未来,也在推动着一场绿色革命。本届中关村论坛所展出的能源安全、碳中和领域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常师傅驾驶的大巴是一辆氢能源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已经批量用于奥运场馆之间的接驳工作。国氢科技有700多员工,研发人员就占了六成、有400多人,是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几乎拥有氢能产业全产业链的专利技术。

  本届中关村论坛主题词突出了“开放合作”。这一主题体现了进一步汇集全球智慧和创新思想,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中国主张。在55场平行论坛上,全球科技精英围绕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建设、区块链+隐私计算发展、数据安全治理与发展等等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流,560名演讲嘉宾中外籍嘉宾占比超过了四成。

  创新发展不仅需要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更需要开放合作、共创未来,本届论坛展示的科技成果,有不少就是国际合作的结晶。其中一台装置使我国具备了-268.15℃—248.65℃温度自主溯源的能力,产出的准确度最优的测温数据已被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用于修订现行国际温标,实现了我国在该温区国际温标领域近百年来零的突破。

  已经举办了14届的中关村论坛,伴随着中关村先行先试的脚步,见证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创新发展的巨大变化,也让中国科技力量在开放合作中与世界一起走向未来。

  本届中关村论坛成果丰硕。今天(5月30日)闭幕日,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也更加需要全球科技界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央视网)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