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津夫:建议共建“南沙数港”缩小大湾区“数字落差”

保险金融 2023-11-24 博克金 8386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以“新格局・新标高・新航向 携手港澳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为题,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11月21日上午在广州南沙举行。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副局长白津夫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共建“南沙数港”,南沙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定位数据跨境流通交易,缩小区域内技术水平、政策法规、市场成熟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开放。

数据流通交易“供不应求”

数据要素已经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成为数字时代影响全球竞争的关键战略性资源。

白津夫判断,我国数字经济从过去数字技术驱动为主的阶段进入数据要素驱动发展的阶段。数据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数据流动态势更为明显,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是大势所趋。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产出量高达8.1ZB,居全球第二位。经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规模约为3.3万亿元,相关联的数字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总规模预计超过30亿元。

“未来潜在空间可能更大。但从总体上看,数据价值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据测算,2022年三次产业数据贡献度分别为农业0.3%,工业为0.65%,服务业为1.69%。数据在产业分布中的资源优势还未释放出来。”白津夫表示。

在数据流通交易方面,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参与数据流通交易,而在已参与的企业中,约87.67%的企业是购买数据,只有约33.32%的企业出售数据。

“数据供不应求”,白津夫表示,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上态度积极,我国也通过组建国家数据局构建数据流通体制机制,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当前,已有31个省市发布了“数据要素”政策规划,到6月底,全国各地批复成立44个数据交易所,着力解决制约数据要素化的问题,加快构建数据融资交易的新生态。

白津夫认为,促进数据资源要素化配置和跨境流动,是大湾区高水平开放的必由之路,不仅因为数据跨境流动潜在增值空间比较大,还由于大湾区内部存在明显的“数字落差”,技术水平、政策法规、市场成熟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都存在差异,“必须通过数据跨境流动,推进高水平开放,才能有效缩小这一‘落差’。”

“南沙数港”主抓跨境数据交易

在白津夫看来,数据跨境流动既要有“大通道”,使数畅其流;也要有“大平台”,让数尽其值。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在大湾区整体布局中举重若轻,基于调研和比较,他提出,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数港”,作为推进数字跨境流动交易的空间载体。

在“数据驱动”条件下,“数港”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义。白津夫提出,不同于香港的数码港、珠三角的数据港等基于“技术驱动”数字经济背景提出的“数港”,“南沙数港”应以跨境数据流通交易为重点定位,把数字贸易和数据交易结合起来,线下线上协同融通,着力打造大湾区数据流通交易新平台,引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打造“南沙数港”,南沙有何优势?白津夫指出,“南沙数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形成地区经济新增长点,开创大湾区合作发展新局面。

当前,南沙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基础,具有后发优势和机会空间。对比数字经济先发区域的发展,由于已经固化为一种格局,面对新技术的变革时,反而会形成“两难选择”,既面临转型升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存在着重置成本增加的现实问题。

“数字化的奇迹就在于,通过技术嵌入,可以快速形成产业化优势,并带动关联产业成长。从实践看,往往一些后发地区,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数字赋能项目落地,产业拔地而起,带动地区经济成长,并形成产业的可持续新生态,其形成的数字经济规模让人大吃一惊,这就是一种反‘极化效应’。” 

白津夫:建议共建“南沙数港”缩小大湾区“数字落差”

“数据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将赋予南沙新的选择空间。”白津夫表示,随着数据流动的增加,对数据中心和云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分布式存储在数据存储业中的占比逐步增长,其中,分布式文件存储达46.5亿元,占比44.63%,分布式块存储33.1亿元,占比31.77,分布式对象存储24.6亿元,占比23.61%。

白津夫建议,“南沙数港”要做足分布式存储这篇大文章,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大湾区开放合作是核心主题,推动数据跨境流动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数据跨境流动、形成更紧密的开放合作,实现数字技术服务共享、数据市场共建,促进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开放。”